果报:命终之后他的神识,他能够越化无化境;“化”指的是前面的化乐天,越化乐天的果报;“无化”是没有变化固定的五尘,指的是下四天。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他的淫欲是暂时看一下,前面是熟视,这个是暂视。他的天寿是一万六千岁,他一昼夜是人间一千六百年,所以他加起来是人寿九十二亿一千六百万年。
整个六欲天,我们会看到他整个判定,基本上是男女的欲望来做判定。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淫欲是整个六道轮回当中,它是一个生死的根本。所以它直接牵动的是整个六道的升沉,因为它是个根本,所有的欲望都跟这个有关系,从这个开展出来。所以他的天上是越往上淫欲越淡薄,四天王天他是完全一样,忉利天他就是抱一抱就算了,焰摩天是牵手,兜率天是笑一笑,化乐天是熟视,他化自在天暂时的看一下,是越来越淡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壬三、结成欲界之名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欲界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他主要有三种欲望,男女的欲望,饮食的欲望跟睡眠的欲望。但这个地方特别的一个指标性的东西是以男女的欲望来作指标,男女的欲望有两种的差别。
本经上说这六天,第一个、形虽出动。要往生到诸天,“形”就是色身,他的色身对于欲望要出,要有少分的出离淫欲的扰动之行,要有少分的出离,要是完全是投入在淫欲当中,那当然这个人不可能生天,「形虽出动」,他的色身要有少分的出离的力量。
圆瑛老和尚他把「形虽出动」分成六种差别,他说:四天王天他的动,只有内动没有外动,他的动是有章法的,自己的夫妻他是扰动,夫妻以外的,他是绝对不能动,他的动是有章法的动。忉利天是虽有内动,渐渐的轻微,虽然还有烦恼的活动,但是他的次数减少很多了、淡薄。焰摩天是遇境方动,去无思惟,焰摩天他不但是内动减少,他是要有环境来刺激他的时候他才动,平常的时候他是没有这个念头。兜率天是心中寂静,境迫不违,他平常的心是完全寂静,真的是外境不断的逼迫他,他只好随于他,兜率天完全是被动天。第五个是化乐天,化乐天是虽有欲境,交中无味,虽然有欲境的活动,但是他的整个过程当中是索然无味。第六个他化自在天,是色身虽合,内心越,他完全是然物外。
所以他的“动”有六种的差别,总而言之,他已经能够少分的去出离淫欲,也就是说他能够去诃责,诃责淫欲的过失,是不净的、是苦的等等。
第二点,心迹尚交。蕅益大师说:什么叫心迹尚交?“心”指内心,“迹”指的是色身。他的身心世界还有相交之事。形虽出动,是赞叹他这个人已经不简单了,已经有点出离淫欲烦恼的力量,但是还是不能完全的避免淫欲的烦恼。蕅益大师把这六天分成两类,他说:下四天身心俱交。也就是说从四天王天乃至于兜率天,这种情况身心俱交;但是化乐天跟他化乐自在天,是身交心不交。
到这个地方,六欲天因为都还有这种男女淫望,心迹尚交的事情,所以总名为欲界。在古德注解当中也提到说:那魔王住哪里呢?我们讲六欲天的天主是波旬,而三界的天主当然是大梵天,魔王他是住在六欲天的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上面有一个宫殿,它是隶属于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跟初禅的中间有一个宫殿,他就在那个地方,他住在他化自在天跟初禅的中间,但是它是判属于欲界。
辛二、色界(分三:壬一、总出其因。壬二、别明其相。壬三、总结其名)到这个地方都还有三种欲望,色界以去,它完全没有男女的欲望,没有饮食的欲望,没有睡眠的欲望,完全是以禅定的法乐为食。色界就是说,这一类的众生虽然有禅定的摄受能够禅悦为食,但是他还有色身的存在,当然他的那个色身有两种功德,第一、充满了光明。第二、他的形质特别的殊胜,他完全是只有童男之相,他没有男女相,因为他没有淫欲心,所他招感的果报体就没有女众之相,完全是童男之相,完全是化生,而且充满了光明,而且形质特别的殊胜。色界就是形容他的色身的光明殊胜,叫做色界。分三段:一、总出其因。二、别明其相。三、总结其名。
壬一、总出其因
生往色界之因。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
这个人他是一个修心之人,他不是普通人,不像我们平常做做慈善事业心外攀缘,不是!他是一个修习禅定寂静之人,但是他修禅定的过程当中,有两种过失:一、不假禅那。他没有修习出世间的三昧(真如三昧),他没有依止不生灭心来修禅定。二、他也没有我空法空的智慧。换句话说,他还是有所攀缘、有所得,缺乏出世间的定慧。但是他的好处,他能够执身不行淫欲,他能够依止世间的持戒跟禅定摄持,他使令他的色身暂时不起淫欲之事,所以他若行若坐,对于这样的淫欲之事,想念俱无。
念跟想有什么差别?在《唯识学》上说:“念”是你曾经生过的事情,回忆叫念;“想”是你没有生过,你自己凭空想象出来叫想。色界的众生他在生命当中,他完全不必靠饮食也不必靠睡眠,他肚子饿的时候,在古德的注解上说,他肚子饿怎么办呢?他疲累怎么办呢?入禅定。入禅定以后,三昧现前的时候,他会有一种殊胜的法乐,法乐就能够滋养他的色身,他出定以后精神特别的饱满,他饿的感觉、疲累的感觉完全消失掉,他完全没有这种需求。
壬二、别明其相(分四:癸一、明初禅。癸二、明二禅。癸三、明三禅。癸四、明四禅)癸一、明初禅
【图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梵众天
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梵众天当然到了色界以后他的禅定已经坚固成就了,我们知道,到了未到地定还不是很决定,他还是属于一个过度的。到了初禅就以后,他三界的爱欲跟情染就完全没有想念之心,他因地没有淫欲的念头,当然不会生长在欲界。这个人临终的时候,神识就应其清净的梵行之念而生为梵众天。梵众天就是初禅天一般大众的人民,他们的人民大众叫梵众天。
梵辅天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梵辅天就是大臣,辅佐大王来整理事物的大臣,他的因地有两个:一、欲习既除,离欲心现。这一点跟前面的初禅差别不大,他对三界爱欲的烦恼调伏了,禅定离欲的心坚定的现前,这一部份跟前面没有太大的差别,重点在下一句话:于诸律仪爱乐随顺。前面的持戒是比较属于大方向的,偏重在调伏烦恼;梵辅天对大小的律仪,特别是威仪特别的重视,爱乐随顺,没有人强迫他,他就很喜欢去注重自己的大小律仪,有威仪的德行。这个人应其定共戒,他有禅定跟戒行的清净,他能够行种种的梵行之德;梵行之德有两部份:一、他自己爱乐随顺梵行之德。二、他能够弘扬教化众生遵守梵行之德。
这一点就不同于梵众天,他偏重在自己的修学,梵辅天他能够以梵行之德,来劝人家修学梵行,赞叹梵行的功德,他有种利他的妙行,叫梵辅天。
大梵天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大梵天是天王,他的因地有三个:一、身心妙圆。赞叹他的身心世界是微妙圆满。什么叫微妙?蕅益大师说:他能够完全远离欲界粗重污浊的身心,他没有欲界的爱染。“圆”他较前面诸天,他戒定的功德更加的满足,这第一个。他的戒行更加的清净,他的威仪更加的庄严。二、威仪不缺,清净禁戒,他不但是威仪不缺,行住坐卧都不放逸,具足持戒之德,不但能奉持清净的净戒,身口意清净,他经常保持摄心而不放逸,有持戒之德。三、加以明悟,“明悟”就是他够通达慈悲喜舍之理,他有四无量心,广大的慈悲心跟喜舍之心。以这三种的因地,他能够应其持戒清净跟慈悲喜舍之德,以这两种德行来统领整个梵天的大众,而为大梵天王。这指的是他天王的德行。
苦离漏止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总结:前面三种的天已经成就这种殊胜身心之流,因为他已经离开欲界的粗重污浊的心身,产生一种安乐精妙的身心。他这种身心世界一切苦恼所不能逼,他没有欲界八苦的逼迫,也没有三苦当中苦苦的逼迫,当然他还有无常败坏之苦,还有微细的行苦。虽然他没有真实的依止不生灭心来修学出世的三昧,但是在他一念寂静的心中,诸漏不动,已经能够调伏世间的欲漏,名为初禅。初禅我们叫做离生喜乐地,离开“生”就是三界粗重的身心,而产生一种跟喜乐相应的一种身心。智者大师在《法界次第初门》他说:初禅具足五德,觉、观、喜、乐、心一境性,初禅是有觉观的。
他的觉观是怎么来的呢?智者大师说有两种觉观:一、从欲界到初禅最重要的觉观是要诃责五欲,他必须用不净观,他要观察我们众生为什么贪爱色身,因为我们产生颠倒,我们一直认为色身是清净美妙的。所以他在觉观当中,他就如实的观察我们色身,其实把这一层皮剥开以后,把肉也剥开,我们看到我们的色身,脓血屎尿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他以不净的觉观来诃责欲爱的烦恼,所以他成就禅定的时候他的觉观还在,而且他不断的保留(下面会说)。
因为初禅的特点虽得禅定,但并不坚固,到二禅就觉观没有了,他要随时用觉观来诃责五欲来保护他的禅定。所以你看初禅在大三灾现前的时候,火烧初禅。为什么?因为觉观之火,他还有觉观,所以他心中还有微细念头在动,他招感初禅之火。「喜」他有欢喜心;「乐」喜跟乐都是快乐的,乐是比较微细,喜是比较粗;「心一境性」,禅定的相貌,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的安住,这是禅定的相貌,心一境性。这是整个初禅的相貌,到二禅已去就没有觉观,二禅已去也没有前五识的活动。
这地方的调伏烦恼,跟佛陀在讲经的时候说,他都没有修真实三昧这是什么意思?佛陀在诃责欲界诸天他在调伏烦恼的时候,或者色界天在调伏烦恼的时候,都有一句话说:「他们没有真修三昧」,这什么意思?他们虽然用不净观诃责烦恼,但是他没有真实的正念真如。正念真如的思想就是说,你要相信你的自性是清净的,你来就没有烦恼。
所以我们在调伏烦恼的时候的一个思想,我们站在一个,本来就没有烦恼的角度来调伏烦恼;我们要忏悔业障是站在一个本来就没有业障的角度来忏悔业障。我们要了生死,要站在什么样的角度来?站在本来就没有生死的角度来了生死。这个是整个本经的核心思想,从本来无一物而建立整个戒定慧,以无住为本,而生起戒定慧的修学。
你加上这个观念,这个初禅就不是初禅,你加上这观念二禅就不只是二禅,那是整个菩萨道。所以你看修行就是一念之间,你一念之间提升了,你所修的法门全部提升。但问题是他不能够正念真如,他就只能够活在那一个小范围里面对治烦恼,还是以生灭心来对治烦恼,那当然效果就有限,站在本来就有烦恼的角度来对治烦恼,就糟糕了!那等于就是两个人在那边对抗,那这就很难跳脱。这观念就在这个地方。
喜欢净界法师【楞严王三昧】要义请大家收藏:dududu净界法师【楞严王三昧】要义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