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爱趣中文>三国从刘备开始忽悠顶点 > 第261章(第1页)

第261章(第1页)

高顺学着学着,却渐渐地发现了一些不对劲的地方。战俘营中学习的科目,除了最基础的识字开蒙之外,并没有时下流行的儒家六经,也没有其他百家。

他们学习的,据说是刘备亲自编写的教材,主旨只有十二个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每个词都是一个小专题,里面穿插了许多古代小故事,并附带百家经典中对其的相应解释描述。

等一等!刘备为什么费那么多功夫给战俘们教这些东西?他难道不该分析利害关系、威逼利诱,让战俘快点归顺吗?

高顺拿着书卷,苦思冥想了许多天,终于找到了一个勉强能说服自己的答案——刘备他,可能只是想单纯地让战俘们变成一个利国利民的好人。

好人。

高顺心中感慨。他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过这个词语了。在他的人生中,好人往往代表着软弱可欺。在胡人劫掠的并州里、在厮杀搏斗的战场上,好人往往都活不长。

他高顺,并不想做好人。

不管高顺心里是怎么想的,战俘营里的日子还要继续过下去。除了每天的学习之外,战俘们每天还需要在营地里扫地洗衣、挑水做饭,每过七天还要被带到外面的田间地头完成各种劳动任务。

初次劳动的时候,高顺被分配去田里除草。高顺原本是穷苦人家出身,小时候也做过这些活计,按理来说没有什么问题。可惜他当兵当了十几年,手里的功夫早就生疏了,一锄头下去直接将田里的麦苗给锄断了。

带人出来的战俘营营长当时就呼吸一窒,一边给出田地的老乡道歉,一边赶紧给高顺另外分配了一个劈柴的活计。

这下子,总算是专业对口了。

高顺砍人十几年的经验立刻得到了最大发挥。他将木柴摆在墩子上,扎下马步、腰马合一、看准方位、举斧便劈,呼吸之间便有块块木柴分崩离析。劈得极均匀、劈得极精巧,任谁看了都要赞一句“这活干得好”。

高顺见了,自己心里也高兴。大部分从心理来说,是希望自己的劳动取得成果、得到他人认可的,从而获得成就感。既然自己劈柴劈得好,那就继续劈下去。

高顺手起斧落,唰唰唰很快就劈好了好大一堆木柴。

杨立更在旁边,一边拖拖拉拉地劈着柴,一边不住地说:“行了行了,又不是自己家要用的柴,干嘛这么卖力?再说了,咱们以前可是校尉,是管着好几百号人的大官,怎么能干这种活呢?”

高顺不理他,自顾自地劈着柴,一如既往地卖力用功。

高顺很不喜欢杨立。

原本看在杨立是曾经董卓麾下的将领,算是盟友,对他还有些尊敬。但在战俘营中相处久了,他发现杨立这个人不仅偷奸耍滑,而且品行不端。

有一次,众人外出劳动。杨立趁着管理的人不注意偷溜到附近的村子里,意图强行侮辱小姑娘。要不是管理人及时发现,恐怕小姑娘这辈子就毁了!

当时,管理人气得双眼通红,高高地举起了拳头。但因为战俘营的规定,看守管理人员不能体罚关在里面的战俘,因此管理人哪怕已经气得面皮胀红,那高高举起的拳头也始终没有落下去。

当时高顺就在旁边。虽然战俘营里也有战俘之间不许打架斗殴的规定,但他反正都是战俘了,不怕丢工作。穿鞋的怕光脚的,他这个同样光脚的不怕!

于是高顺当即冲了上去,将杨立狠狠地揍了一顿。

事后,他果然被罚了两天禁闭。但他一点也不后悔。

杨立也被罚了十天禁闭。

但杨立这人也不知道脑子是怎么长的,经过这件事之后非但没有怨恨高顺,反而常常跑到他身边转悠,各种没话找话地聊。但高顺一次都没有搭理过他。

高顺来到战俘营几个月,就这样不咸不淡地过着。战俘营每个月有一次谈话,会有外面的人来查看里面人的情况,询问是否愿意归顺,以及宣布下个月的人员去向。

高顺每次都拒绝归顺。

但这一天,又一次外出之后,高顺改变主意了。

这一次的外出和以往不同,不是劳动而是参观。他们一行人被带到了襄平县城附近的一座村庄里。

在那里,他看到了轮转不停的水车,给长势喜人的田地源源不断地带去清水;他看到哪怕是最贫穷的农户,家里也有满翁的储粮;他看到生病的村民不用跑远不用花费太多钱财,就能够缓解病痛;他看到垂髫的孩童在田间地头背诵着圣贤的话语,用树枝石子书写着传承千年的文字。

还有村庄中的造纸工坊,高高耸立的烟囱喷出的是富裕的气息。

还有远方送来的家书物件,包裹中收起的是劳动得来的幸福。

还有县城外、梁水上那新建起来的桥梁,那宏大的让人不由地觉得自己渺小如虫的伟大工程,更是象征着对美好未来的无尽希望!

那一刻,高顺的心脏剧烈的颤动起来。他是个粗人,不能够用文雅的词语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感情。

但他知道,他的心中就此牢牢扎下了一个强烈的念头——他要归顺刘备!

从那一天起,高顺开始在心里默默地计算日期。终于盼到了外面人来谈话的日子,高顺仔细整理好了衣冠,精神抖擞地站了出来。

“高顺……”外面人翻动着手里的名单,开口道。

高顺心里激动,立刻道:“我愿意归顺。”

“你可以拿路费回乡了。”外面人接着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