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爱趣中文>我不是袁术笔趣阁在线阅读 > 五十一 硕大的良知(第1页)

五十一 硕大的良知(第1页)

马融以海内名儒的身份给袁树背书,这对袁树的帮助极大。

他认为袁树对《孟子》的解读很有开创性,并且很有深意,现了很多过去人们没有注意到的孟子的意见点,他看了之后都觉得获益颇多。

有了马融的肯和背书,这本《孟子解诂》很快就成为了茂陵县的热门书籍。

袁树公布之前,还专门集合了十三太保和卢植一起将《孟子解诂》誊抄了三遍,将三份原文分别张贴在马氏大宅的三个地方,供学子们研读、抄录。

很快,《孟子解诂》就在茂陵县城内的士人群体中传播开来,人人都在热烈的讨论着袁树对《孟子》的解读。

且不说袁树这本书得到了马融的称赞和背书,就算没有,以袁树十二岁的年纪,居然可以就一本古书写出解诂之类的专业性文章,就足以让人震撼。

《孟子》虽然不是儒家经典,但是在汉代士人眼中,也是有一定地位的类似于“传”的书籍,想要为其注解、著成书籍,显然是需要深厚功底的。

袁树的功底深厚与否,无需多言。

那是实打实“辩经不败袁神童”的名号打出来的,四百多次辩经无一落败,其深厚的功底和敏锐的思维早就为大众所知。

所以袁树写出这样一本书,并没有太过于让人们感到震惊不可理解。

只不过这样富有专业性质的文章、类似于现代极具研究价值的学术论文,居然是一个十二岁的童子完成的,这话说出去,对于不知道的人来说,肯定是一脸懵逼,觉得难以置信。

偏偏这样的事情还就生了。

袁树不仅大大方方公开了自己的全部解诂内容,还大大方方的把这些文章誊抄三遍公布在不同的地方,号召大家一起去阅读,有什么觉得不对劲的地方,可以去找他询问。

或者咱们当场来一场辩经运动也不是不可以。

反正袁树沉寂了好几个月没有和人辩经,蓄了几个月的坏水都快把自己的肚子撑爆了,很是不爽。

偏偏身体没有育好,无法通过和秀秀密切交流的形式去泄这股坏水,所以只能通过和人辩经、激情互动的形式来泄。

他现在正是火气十足、随时都能爆炸的关头。

来吧!你们这群小儒生,让你树爸爸用硕大的良知狠狠的教训你们!

袁树丝毫不怕和人辩论,因为在他看来,真理总是越辩越明的。

而且甭管这个真理到底是不是真的真理,只要没有人辩的过自己,那不是真理,也是真理。

东汉时期的辩经好就好在没有一个统一的为人所公认的绝对正确答案,每一本经书都有对应的至少两种解读的“传”,只要不是唯一,那什么都有的辩。

对的错的不要紧,关键是辩论的输赢。

正是因为这玩意儿有市场,所以春秋战国时代才有那么多的“诡辩家”,出现了类似“白马非马”之类的奇葩论题。

更有意思的是,在袁树之前写成《孟子章句》的赵岐也仅仅早了袁树几年而已,且并未受到广泛重视。

所以当袁树把《孟子解诂》拿出来的时候,相当一部分学者、学子根本没有把《孟子》列入过自己的必读书单,甚至没有当作课外书去读。

那是给他们辩论的机会,他们都没有充分的知识积累能够去和袁树辩论。

包括一心会当中的部分成员,他们也仅仅只是接触了袁树从《孟子》当中提炼出来的“致良知”之学,并未真正读过、研究过整本《孟子》。

所以对于这一部分人来说,袁树的《孟子解诂》就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的《孟子》和它的注释本。

最开始接触的就是袁树的理论,那么,又有多少人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此为基础来和袁树辩经呢?

用我的魔法对付我?

谁给你们的勇气?你们的脑袋上也有一条闪电状的疤痕?

袁树的注释才是他们最初对《孟子》的印象,袁树拿走了许多人关于《孟子》的第一次。

这个第一次的意义可是相当浓厚的,

所以仅仅只有袁树对于《孟子》当中一些比较有名气的篇章的另类解读才引起了一些争议,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

比如“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那一段。

有些人指出孟子的本意应该是着重于仁义的重要性,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指代,并非真的是让大家去怀疑圣贤言论。

孟子可是非常推崇孔子的,怎么会去怀疑孔子的言论呢。

而且圣人言论,怎么能轻易怀疑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