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我走出官衙,寻到了对面的茶楼,
刘瑞果然坐在那里,一面对着面前瓷盏中的茶水嫌弃道:
“你这没有更好的茶了?”
一旁的小二在旁边赔笑着:
“这边是我们最好的茶叶了。”
刘瑞皱眉,正要与小二再说道,便见我出现在了门口,
只挥退了小二,唤我过去:
“可问出来了?”
我只将清娘的意思说了,刘瑞却是冷笑:
“倒还算聪明。”
随即便把我打了,只身去了官衙。
而我,守在官衙门口,
直至天黑,清娘的身影果然出现在了门口处。
刘瑞打点了身后的官兵,转头只对清娘一句:
“你可莫忘了你答应的。”
便转身离去,却是连一点场面话都没有,
好似那日登门拜访,与清娘叙话叙的亲热之人不是她一般。
见她走远,我方从拐角处走了出来,连忙扶住摇摇欲坠般的清娘,
眼下清娘像似被卸了气力一般,倚在我身上,唯有一句:
“回家。”
我不敢耽搁,连馋带扶的将清娘带回家,
只将清娘扶到床榻之上,又倒了杯热水,
随即又去厨房做了碗面汤端了给清娘,
里里外外忙活着,清娘脸上才恢复了些血色。
“清娘,你们在里面说什么了?”我不禁有些疑惑。
清娘捧着水杯的手紧了紧,随即又叹了口气,与我讲了她的过去。
她与刘瑞,本是一个师傅教下的。
不过,清娘学的丝织,刘瑞学的是丝绣。
当初被师傅收下,亦不过是因为清娘年幼之时那一手闻名的丝织之艺。
清娘出生之时面相不雅,半大的胎记在脸上实在骇人,
那样的时候,若是家中女孩儿多,待养上个几年,找个人牙子卖出去,
到底还能余下些银钱,
可清娘那幅面容,便是问了多少个人牙子,皆是被拒,
眼见没了来钱的路子,家里总多一张嘴吃饭也不是个事,
是以不到五岁之时,便被家里远远的扔走,
后来,是个孤寡的婆子收养了她。
但那婆子待她并不好,每日非打即骂,只保证饿不死罢了,
不过见是清娘年纪小,好使唤,做事还算麻利,
多个人伺候罢了。
那婆子会些织布的手艺,心情好了,便会教上清娘两句,
清娘便在每日做不完的杂活里一身青紫的长大,
后来,婆子年纪大了,一场风寒没能捱过去,在清娘十二岁那年撒手人寰,
甚至在身故前两天,还将滚烫的汤药泼在清娘的身上恶毒的咒骂着。
可清娘也本本分分的打理好婆子的身后之事,倒也全了那养老送终一说。
那时,清娘的丝织也算有名,勉强靠着从前一些买布的老主顾过活,
而清娘的师傅寻到清娘时,清娘正坐在一架破旧的织架前,一缕一缕的理着丝线。
织布此事,便是由无数根细长复杂的丝线,一根一根的错绕紧合,
需要极好的耐心和专注,才能织出漂亮的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