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这里,关于前面李景隆的“卧底”一说,应该也得到澄清了吧,单单就这场“白沟河之战”来说,有哪个卧底会将自己的真主压到绝境,朱棣要不是能力过硬直接就团灭了。】
朱棣气急,“说什么李景隆,快说我!”
朱元璋:“这后辈真是高低欠一顿打,吊尽老子的胃口,转头来说李景隆。”
【朱棣在最初排兵布阵的时候,到底为什么把几乎所有的军队力量放在了前后左右四军,这个史料已经无从考证了,谁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这样做是不是早有预谋了?
是不是早就预判了李景隆的预判?是不是想到了最坏的结局,并在一开始就做了能够绝地反杀的王牌?
在这个即将全军覆没的时候,“神风”的存在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为什么?因为朱棣等人在燕军后军的位置与李景隆在朝廷军中军的位置最短距离都相隔十几公里。
李景隆的帅旗被风吹断了,朱棣等人除非有千里眼才能看见。而且,一营的战旗就有接近几百帆,李景隆的帅旗被风折断了,也可以直接从营里的其他旗帜拆下来,重新挂在帅杆上便是。
所以说“神风”一说,那只是文人在抹黑朱棣的真正能力,史官总不可能在史书上记载,因为朱棣这个反贼实力强横,所以谋夺了皇位,成功了。
这不是开天下之大例嘛?以后谁手握重兵,都能造反,所以文人就需要为朱棣的成功找一个挑不出问题的原因,所以就有了这场神风吹断李景隆帅旗之事,文人把朱棣的成功归咎于天命。】
“呵,文人不懂兵。倒是以笔将错误的事流传千古。”
朱棣讽刺继续道:“我能成功,岂是靠天命,若是天命定我,便无需我起兵造反了,为何不给我的父皇入个梦,只说皇位该给我坐了。”
朱元璋闻言,嘴角一抽,但也深有同感,他是一个大老粗打下的天下,对文官的好感也不多,文人就喜欢什么天命所归、之乎者也的,要他说,直接干便是了。
【话说回燕军被包围时,朱棣打出的这场绝地反杀的王牌,便是精骑大纵深迂回背击战术。
这一战术说起来简单,很多将领都会用,在仅有朱棣在这危急的时刻,还能够指挥几千人的庞大编队使出来这一绝地杀招,这一招需要及其可怕的组织度,以及将与兵之间的极度默契。
很显然,燕王朱棣与他的将士、兵马便有这样的默契,因为这些兵马都是一次次燕王朱棣身先士卒带出来的。
朱棣和他的二儿子朱高煦带上所有的中军预备队,也就是朱棣的亲卫加上三千营和一些蒙古贵族的骑兵,加起来约莫是七千骑的数量。七千的数量在这场白沟河之战中,根本就是小意思。
朱棣和朱高煦带上自己最核心的预备队,开始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及世界战争史上都极为罕见的一次行动。
朱棣父子俩经过分析,在这包围住燕军的朝廷军里,李景隆的右翼军也就是最先攻打燕军左翼和后军的辽东铁骑、山西边骑,虽然很厉害,但他们一开始就从朝廷右翼处直接迂回包抄燕军的左翼、后军,到现在已经是负担很沉重了。
或许应该说这里的战线比较空泛了,那么这里便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这里最有可能撕开朝廷的边防线。】
朱标:“看来四弟说得对,撕开朝廷军的防控是唯一方法了。”
朱棣没有那么乐观,“七千兵骑要进行那么远的迂回,而且朝廷后军的兵力不大可能低于七千兵骑,人数上还是不占优势。”
朱元璋讽刺道:“你不是永乐大帝嘛?以一敌万,行不行?”
朱棣:……夸张了、夸张了。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朱棣的分析是正确的。他们成功地从辽东、山西铁骑处撕开一个缺口,率领七千精骑穿透朝廷军的包围,然后往战线的外围而去,再果然地绕了个圈,进行了一次惊人的深远迂回,朝着李景隆后军而去。
到这个时候,燕王朱棣已经不在朝廷军和燕军大面积缠斗的主战场了,这意味着其他剩余的燕军在失去朱棣、朱高煦带领的精锐铁骑之后要面对朝廷军更加凶猛的进攻,身后也没有其他的支援了。
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主战场,主帅竟不在。这样的状况一般来说很容易形成士兵的恐慌,但我们前面说过了,朱棣率领的燕军可是陪着朱棣一起从北平开始造反之后,将帅士兵一起经历过大大小小无数战役。
他们之间绝对的默契和忠诚在这一刻发挥了强大的作用,朱棣相信主战场正与朝廷军缠斗的燕军能够继续扛住,守住阵线,而燕军也相信燕王朱棣能够完成这不可思议的迂回任务。】
“将士一心!简简单单四字,实则很难。这需要长时间的磨合。”朱标评价道。
朱元璋微不可见地抬起下巴,道:“当年朕与众将士便是如此,乃至朕从淮右布衣到如君九五之尊。”
朱樉:“父皇,那是以前的你,画幕说了,晚期您可多疑得很,将功将一顿嘎嘎杀咧。”
“怂崽子,闭嘴。”
【洪武时期,大明初期的步兵阵列是极其坚固的,所以即使再精锐的骑兵也不可能直接硬是撞开坚固的披甲步军阵。直接冲入其中的话,不能使得步军阵一下子溃散的话,则很容易使得骑兵被披甲步军阵包围。
这样的话损失特别大了。
在这种权衡下,朱棣没有一开始就对李景隆的后军发动攻击,而是找了一个上风口对李景隆后军的某一段防线点起了火。这才是史料上真正的神风出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