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焯自知理亏,也不敢在旺紥儿面前给那些百姓求情,只在临行前求见主管他受贿一案的闽浙总督德沛,希望德沛能看在百姓受他蒙蔽的份儿上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
德沛:……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现在知道为百姓说话了,收贿赂的时候怎么没想起来百姓?
德沛和卢焯年龄相仿,都是康熙年间就开始混迹官场、在雍正朝备受皇帝重用的地方大员,不会不清楚皇帝对贪官的痛恨。
当今圣上主张宽仁,但是在在打击贪官污吏肃清吏治方面也绝不手软,他们又不是初入官场的毛头小子,怎么就被那些银钱给迷了眼?
他审这件案子的时候就觉得可惜,什么叫一失足成千古恨,卢焯这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最开始不过是民间两家打官司,其中一家为了打赢官司便向知府行贿,就是那个在狱中畏罪自尽的嘉兴知府杨景震,同时还拖杨景震给卢焯送钱,希望通过上下打点来保证官司不会输。
这事儿的结果很明显,泄露之后被都察院闻风上奏,整个大清的官员都跟着胆战心惊。
原本好好的一个青天大老爷,朝堂内外赞不绝口的清廉好官,愣是被几千两银子给毁了,他对得起他寒窗苦读那么多年吗?
德沛不明白卢焯为什么会鬼迷心窍收受贿赂,在他过来查案之前,他一直以为朝中弹劾卢焯贪污受贿的是在瞎扯,万万没想到竟然是真的。
铁证如山,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不光卢焯等贪污受贿的官员要回京受审,他自己也沾了一身的腥。
雍正爷痛恨贪污腐败,继位后特意给官员多了份养廉银,本意是用高薪来让官员养成廉洁的习性避免贪污,因此养廉银比俸禄多的多。
虽说根据各地富庶程度不同养廉银数额也有不同,但是通常都是官员俸禄的十倍到一百倍。
如巡抚级别的官员,一年俸禄为一百五十五两,养廉银便能达到一万两,这些钱取自地方的火耗或者税赋,但是总体情况还是比让官员肆意勒索要好的多。
朝廷给的养廉银如此丰厚,再小的官也能过上比寻常百姓优渥的生活,雍正爷以为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员腐败,没想到底下的官根本喂不饱,朝廷给他们再多银子他们也不知足。
清廉的官不用养廉银也是清官,贪官有再多银子也还是贪。
的确有那些本来不想搜刮百姓的官员因为有养廉银而不用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搜罗钱,但是事到如今,皇上怕是只能看到那些越养越贪的官。
火耗归公,以火耗银为养廉银,各省自己掌握火耗银,不是自己的钱不心疼,花起来更是肆无忌惮,反正什么事情都能从火耗银里拿钱,实在不够上报朝廷就是。
地方官没有因为养廉银而变清廉,依旧能在钱粮上打主意。
他之前在京城办差,到地方上还没几年,可这几年的时间已经让他看清了地方官如何盘剥百姓。
火耗银子归公,官员无利可图自然不会再因为征收火耗来欺压百姓,但是他们可以借口粮食成色不好来让百姓多交粮。
田赋可以用钱交纳,经手官员就任意把钱价压低,市价二千文合一两银子,他可以定为二千四百文合一两。
田赋上缴有一定数量,通常缴到八成就算完成了任务。
如果有水灾、旱灾等天灾发生,明明收成是八成还可以报五成,实际收上来的和报上去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儿,多出来的那些全都跑地方官腰包里去了。
只要当官的想,他们有无数个理由去搜刮银钱。
不怪雍正爷在位时严刑峻法,他要是皇帝他比雍正爷还狠。
德沛摇头叹息,送走卢焯后立刻回书房继续忙活。
今天有百姓敢冲进巡抚衙门抢人,明天就有人敢造反,不赶紧把事情压下去,接下来丢官的就是他。
不知道和亲王有没有往京城送消息,那边不和他联系,他也不好擅自主动,只能抓心挠肝的等。
和亲王的确往京城送了消息,但是他依旧不准备和巡抚衙门里的钦差碰面。
他们各干各的,之后如何全看皇帝的意思,现在碰面没用也没必要。
和亲王义正言辞的解释了一通,扭头继续忙他自己的事。
小果亲王觉得他们家老哥纯粹就是被钱迷花了眼,只想挣钱别的什么都不想管。
贪官污吏为什么杀了一波又一波,因为大家都知道钱是好东西,没有人会把到手的钱往外推。
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最低,但是出来走一遭就能看出有钱的商人绝对和地位低不沾边。
饥饿的盛世,这个评价还真不冤枉。
小豆丁叹了口气,蹲在门口继续听他哥和别人说事儿。
论心态还得看他哥,刚才在外面气的要死,回来写完信又能跟没事儿人一样该干什么干什么,他就不行,他现在还是很气。
虽然不知道在气什么,但是就是很气。
和亲王看着他弟跟河豚一样气鼓鼓,一边笑一边让厨房给他做碟糖果子让他端出去吃。
心情不好就去吃东西,吃着吃着就不生气了。
小豆丁:……
更气了!
和亲王把弟弟打发到门口玩,看着面前箱子里的金银啧啧称奇。
他身上有个正白旗满洲都统的职位,有差事不光可以指使王府的人,正白旗的旗人也可以用,派来江南经营商铺的就是正白旗下的包衣。
旗人大多看不起经商务农,但是入关那么多年,八旗人家生的孩子越来越多,早就不是当初人人都能当官当兵的时候了,有人为了面子宁肯在家喝西北风也不愿意出门干活,自然有人为了谋生而经商务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