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爱趣中文>日暮乡村炊烟图片 > 第15章 比试(第1页)

第15章 比试(第1页)

她并不知道其他的路怎么走,为安全起见,顺着来路一直逛。

但见城中每隔一两个路口便有一座牌坊,大多是白石头、青石头或木头做的。上面一般还有字,像什么“承流”“宣化”“登云”“登瀛”“朝天登云”“太平木轩”之类的。

大概是出了秀才举人进士这些就在城里建一座坊。送别知州又建一座。故有七十三坊之说。

过了宁远卫边的“威武”“清献”二坊,出了营川门,过了前面的吊桥,还可以看到儒学前的“金声”“玉振”坊。儒学西边是濂溪书院,左边是社学,前面有云龙桥。

她好奇地到卖材市转了一圈。竟然看到传说中的斑竹,还很贵噢,实心的是里面加了木条的,可作土产贡物,一根要四五钱银子呢。

看到了一个卖土布的人,有几种颜色的格子布。

“自织的格子布,细得很。”那倚着独轮车叫卖的汉子高声吆喝。

“多少一尺?”有逛市的汉子问。“七文一尺,宽九寸的。”于是随同的妇人拿起布看起来。

“细得很,连个结都没得。”那卖布的人夸耀。

“哪里细了,比松江布粗两倍不止,这一尺就有十几个结。”想买的人在挑剔。

“那那能比呢?松江布多少一尺,小人家的布多少一尺嘛,便宜一半不止喔。”卖布的辩解。

她听得好玩,也上前拉起一片看起来。原来是经线几个色,纬线几个色,交替织出来的。

“小娘子,买块白底红格子的,做件大袖衫好看得很咧!”卖家热情地说。

“一件大袖衫要几尺布呢?”倩倩问。“像小娘子这样的小孩子,十尺就够了。”(注一)

她想了想,一件都要至少七十文,自己又没带那么多钱,只能笑了笑,又看了几眼便离开了。

过了云龙桥,沿着河边的路直走,边走边赏路边的景色。

河岸边绿柳成荫,杂植着松柏竹桃,此时还翠绿得很,根本没有掉叶子的迹象。

潇水在这里呈现出深绿色,水流充沛。河上船只颇忙,大多是乌篷的货船,从江华或上关那边下来,也有逆水而上的。

南门外的简陋小浮桥上人来人往,也不怕掉到水里去。

她是听过大人讲这浮桥的。说是太祖时潇水大水将桥冲垮了,后来以渡船代替。

许是渡船到底有些不方便,所以后来大家自将一些老旧废弃的船只排成一排,甚至用竹筏或木板代替,用粗草绳系紧,成为一简便的过河工具。与渡船各有优劣。

珠颈斑鸠、四声杜鹃和鹰鹃在远处若有若无地鸣叫。近处的树枝上一只画眉正在兴奋地高吟。

对面的雁塔山,北靠大山前环潇水,四周多宅院,上有佛塔和佛寺。

她在河边的树下看了回子水,觉得阳光下的涟漪实在亮得晃眼,怪不得会有个什么景来着,还是八景之一噢。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

却听到后面有人隐隐约约地说:“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我又不记得下一句了,昨晚上还背了的,这记性怎么就比你的差远了。”

另一个声音大了点,笑道:“你昨晚倒是背了,却是边吃五仁边背的。”

原来是两个人在背书,倩倩想,背的还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那下句到底是什么嘛?我都背了那么多次了,还没背顺溜。”前面那个声音埋怨,又带点回味,“昨天的月饼确实蛮好吃的。”

“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后面那个答道。

倩倩从柳荫中钻出来。见那两人已走到她前面去了。

是两个披着的书生,穿着青布直缀,白色贴里,系着同色带穗的腰带儿,穿着青布鞋履白净袜,想来是附近的濂溪书院或社学里的学生了。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前面那个念了一遍,“那下一句呢?”他的同伴假装叹息了一声。

倩倩却忍不住笑了出来。

前面两人一齐回头。前面背不通书的那人道:“哪里跳出个小女仔?你笑什么?”似有些愠怒。

倩倩被吓了一跳,赶忙收了笑容,小声道:“没笑什么。”

“没笑什么你还笑?说……”前面那个似是把背不出书来的气撒在她头上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