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完茧后就是缫丝,时间也近小满了。
缫丝又是极为赶时之事,要在收茧后的四五日或者六七日内把好茧缫完,以防出蛾。
一家人其他事不做,只来缫丝。那个脚踏车刚择茧时就试了下,转得不太均匀,又改了下后才转得很好,便由禹寿踩车,倩倩眼尖添绪接头;
何氏摇着一辆手摇车。
张氏则是用手缫。在陶盆里装十几个茧,通过横着的小竹筒上的小钱眼和旋转的小竹框,茧子上放双筷子压着,用手不断地抽丝出来,置于身边的晒席上。
为防止丝未干粘连在一起,边缫边在丝上撒豆子,待缫完丝后再将丝绕在籰子上。
柏崽烧火时看着正烘的茧。天开煮茧换水。煮茧时要不断地看茧的成色,不能煮熟了,需要经验丰富的人。
尧寿给三个盆添茧并挑水,忙得不可开交。
吃饭也是抽时间一天吃一两顿的稀饭和提前做好的包子、荞麦粑粑。
晚上轮流睡觉,睡也是只睡一两个时辰,通宵点灯忙碌。
盆中倒入热水和煮好的茧,用筷子搅一圈就把丝头带出,拧一下穿过钱眼,引上响绪,通过简陋的滑轮、络绞在丝框上绕几个圈就不用担心丝会掉下来,然后踩踏板转动以缫丝。
一般七八丝的为细线,十二三丝的为中,二十几丝的粗,她们现在缫的都是十二三丝的。
缫二绪的放二十四个茧,一绪的为十二三个。天气好又是在室外,不用另外点火盆。
十斤鲜茧大约可缫一斤二两余丝,不过她家这次出的茧十斤却缫了一斤五两丝,甚至到了一斤七两的,算是得大利息了。
粗丝日脱一车,细丝一天半或两日脱一车。脱丝时要把丝框上的木结小心地敲下来。取下的丝用麻绳系好,挂在高处晾着。
就这样忙了六七天才把没烘干的茧缫完,而烘干的茧也积有两筐,可以取绵后慢慢缫。
缫丝剩下的裹着蚕蛹的那一薄层丝及水里的短丝也要取出来,蛹则来喂鸡鸭猪鱼,或者炒着吃,或者晒干研成粉用于以后喂鸡鸭,再或者没时间的话就丢在粪坑里沤成肥。
不过一般是用来喂鸡喂鱼。
丝缫完了就是煮茧取绵。把不能缫丝的双宫茧、烂茧、出蛾茧等加上火灰水煮透后撕开,套在手指上,反复洗净后套在竹弓上。
竹弓上套上几十个茧后取下再洗净,拧干水分放在一边,便是一个绵兜。绵兜积得多了就用线从尖头那边缝成串挂在屋檐下晾干。
而那些裹着蛹的薄丝、茧衣的边角料,则收集好后用灰水煮后晾干,等闲下来再撕碎搓条打成绵线织绵绸。
注一:脚踏缫车出现在宋代,是在手摇缫车的基础上展起来的,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缫丝机具的新成就。
脚踏缫车结构系由灶、锅、钱眼、缫星、丝钩、軖、曲柄连杆、足踏板等部分配合而成。
与手摇缫车相比只是多了脚踏装置,即丝车壬通过曲柄连杆和脚踏杆相连,丝軖转动不是用手拨动,而是用脚踏动踏杆作上下往复运动,通过连杆使丝軖曲柄作回转运动。
利用丝軖回转时的惯性,使其连续回转,带动整台缫车运动。
用脚代替手,使缫丝者可以用两只手来进行索绪、添绪等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缎丝效率。
元代脚踏缫车有南北两种形制,从王帧《农书》所绘南北缫车图来看,北缫车车架较低,机件比较完整,丝的导程较南缫车短,可缫双缴丝。
而南缫车只能缫单缴丝。
这两种车效率虽高,但缫丝者都是背对丝灶站着操作,劳动强度偏大,对丝軖卷绕情况的观察也不是太好。
因此,在明代的时候又出现了一种坐式脚踏缫车。这种车缫丝者是坐于车前,面对丝軖工作,克服了元代缫车的缺陷。
脚踏缫车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手摇缫车,致使它出现不久,很快就取代了手摇缫车,成为主要的缫丝工具。
也就是说很多手摇缫车逐步都加装了踏板和连杆,而变成了脚踏缫车。
这个过程的完成应不晚于元代初年,因为元代及以后的着作中,大多是脚踏缫车的图像和记载。(赵翰生《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
喜欢乡村日暮有人家请大家收藏:dududu乡村日暮有人家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