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中的新鲜事儿,向来如同长了腿一样,传的飞快。
兵部。
原兵部尚书邝埜差点喜极而泣:我熬出头了!
他原就是御史出身,现在终于可以回到都察院去了。
要知道,从正统十年至今,他做了四年兵部尚书。
感想就是:折寿啊!
四年前,兵部尚书并不是他,而是王振的亲信徐晞。
有多亲信呢?亲信到王振直接代替皇帝任命了徐晞为兵部尚书,是为王公公特意“矫旨令徐晞为兵部尚书。”*
然而不知是不是损了阴鸷,徐晞干了兵部尚书三年后,就一命呜呼去地府报道了。
当时已经六十多岁的邝埜就被安排来接手烂摊子了:上任留下的亏空,一贯而行的弊政,四境蜂起的战事,以及独揽大权的宦官……
一言以蔽之:目之所及全是大锅和大坑啊!
四年了,邝尚书干的够够的!
于是今日接了旨意后,邝尚书是片刻也不愿意耽误,准备今天就去都察院报道,回头再来兵部收拾东西,晚一天都怕夜长梦多跑不掉——反正于谦原本就是兵部侍郎,兵部诸事都娴熟,连交接工作都省了。
只是,公事无需交接,邝埜却另有一句要紧话私下嘱咐:“廷益啊,做事要留几分余地,否则将来……对景算账,你怕是要吃亏的。”
邝埜说的将来,自然是说王振出来后的那个将来。
于谦未言,只拱手相送
老上峰去都察院走马上任。
*
想这样劝于谦的,不只有这几年心力交瘁的邝老尚书,还有今日一直为于谦提心吊胆的好友,兵部郎中齐汪。
只是,当他来到于谦屋中时,就见于谦案上已经堆满了公文,多是过去几年北境守将们关于兵防的咨呈。
垒垒文书几乎把于谦身影掩埋掉。
齐汪动了动唇,想劝的话停在了舌尖——
作为好友,齐汪是常去于谦家走动的,当然也去过很多次于谦的书房。
于谦的书房里悬着一张画像,是他至为钦佩之人:南宋末年文山公,文天祥。
他还写过一篇《赞文山》,里面便有“殉国忘身,舍生取义……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不苟而全!”等语。[1]
写的是文山公,又何尝,不是他自己。
没有必要劝了。
齐汪换了话来说:“廷益,我帮你一起整公文吧。”
他又去端了一盏灯来,在于谦对面坐下来。
此时,齐汪心中忽然短暂浮现了一点泡影似的念头:陛下要是一直病弱,拖住王振无暇祸害朝纲……似乎也不错。
啊,大逆不道,罪过罪过。
齐汪连忙强迫自己把心思转移到公务上。
**
皇城东安门。
此处矗立着明太宗朱棣所创立的署衙: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关防。
这个名字太长,故而朝野内外只简称——东厂。
永乐帝有定:司礼监中秉笔宦官(司礼监二把手)总领东厂事务,称为
督主或者厂公。
司礼监设官位,向来是掌印太监(一把手)一员,秉笔数人不定额。
秉笔职如其名,也有代皇帝行奏章批红的权力。但官大一级压死人,盖章权既然牢牢掌握在掌印的王振手里,旁人批了也白批,不得盖章照样白搭。
然而,从今日起,不同了。
东厂。
此时,在宦官中地位仅次于王振,身兼司礼监秉笔与东厂厂公的金英,正在东厂正堂叩拜谢恩,声音里有几分难以抑制的激动惊喜。
晴天一个霹雳,降下一个好消息:王振为了讨好病中皇帝,要为皇帝跪佛兼抄血经半年,无暇掌印。
他与兴安能够掌印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