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爱趣中文>大佛首楞严经净界法师 > 第十六讲(第2页)

第十六讲(第2页)

我们看佛陀的回答。这当中有两段:第一段是“疑问”,第二段是“示答”。

子一、疑问

我们看阿难尊者心中的疑问。看经文。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佛陀在前面讲到生命的变化当中有一个不变化的本性以后,阿难尊者有一个疑惑,他就从座位中站起来,礼佛合掌,长跪而白告佛陀说:“佛陀啊!如果我们六根门中这个见闻嗅尝觉知它的本性是不生灭的,是本来清净,那么佛陀为什么在前面诃责我们生死凡夫,是无始劫来遗失了真如本性,生起烦恼,颠倒行事,造作罪业,最后自取流转?希望佛陀能够兴起大悲心,为我等来开示心中的疑惑,洗清我心中的尘垢。”这个“尘垢”就是指心中的疑惑。

这段经文,古德的意思是说,阿难尊者听到了前面的经文说是“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有生灭跟不生灭,那么这个道理跟前面的不能会通。前面第三十三页讲到说佛陀诃责我们,说我们的心是念念生灭,是颠倒行事,认物为己,最后轮回是中,自取流转。他的意思就是说,既然我们是本性不生灭的,为什么佛陀说我们是凡夫众生呢?应该我们每个人早就成佛了,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是一个凡夫?提出这个问题。

子二、示答。分二:丑一、顺世立喻;丑二、正以法合。

我们看佛陀的回答。回答当中佛陀分两段:第一个是“顺世立喻”,第二个“正以法合”。

丑一、顺世立喻

【第十六讲图一】

佛陀先随顺世俗的因缘安立一个譬喻。因为佛陀曾经说,诸有智者要以譬喻才能够开悟,要用简单的譬喻来开显深妙的道理。好,我们看经文。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佛陀在开显这个道理之前,先做一个动作,把金色臂垂下来,使令五轮手指指向于大地,问阿难尊者说:“你现在看到我的手臂下指于地,我这个母陀罗手(母陀罗手就是宝印之手),到底我的手下指于地这样的一个相状是端正相,还是颠倒相呢?”阿难尊者说:“世间的众生都是以这个下垂之相作为颠倒相,但是我不知道到底是端正相还是颠倒相。”

这段古德的注解是说,因为阿难尊者在七处破妄当中多番地被佛陀所破斥、所诃责,所以他现在对自己没什么信心了,他不敢说他自己的意思。他说是世间众生的想法,其实就是他的想法,只是说他不敢来明确地表达。这意思就是说,好,那我们就这样定义好了,以下垂相当颠倒相,这个是颠倒相。

我们再看下一段。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佛告阿难说:“我把这个手臂下指于地叫颠倒相,那么什么是端正相呢?”阿难尊者说:“如来!如果您把这个手臂竖起来,把细白柔软的手上指于虚空,这就是我们一般说的端正之相。”

好,到现在佛陀现出两个相状:第一个是颠倒相,第二个是端正相。但是诸位有没有感觉到——手臂没有改变!同一个手臂可以现出端正相,也可以现出颠倒相。这就是佛陀所要表示的。

我们看佛陀的结论。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佛陀竖起手臂以后,上指于空,告诉阿难尊者说,这个手臂的颠倒相跟端正相只是一个尾的交换,就是上下手臂的交换,事实上这个手臂一点都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也就是说,如此两种的端正相跟颠倒相,对世间人来说,它只是“一倍”——它只是一种的“瞻视”,瞻就是向上的仰望叫“瞻”,向下的俯视叫作“视”。也就是说,颠倒相跟端正相只是上下相状的不同而已,一种向上跟向下的差别,如此而已。

前面的经文,佛陀对于生灭相跟不生灭相是很清楚地厘清。生灭的东西,只要变化的东西,它总有一天会在我们生命消失,它是一个暂时的因缘。暂时的因缘,在大乘佛法就是说,这个东西你要放下的。那么不生灭的东西,它不会变化,是一个永恒的东西,这个是你要追求的。刚开始佛陀是这样开示的,但是到这个地方,佛陀讲到见性的时候,说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其实生灭的东西跟不生灭的东西是同一个东西。

这个不二法门是很难理解的。妄想跟真心,古人说是“不隔一条线”,这是很难理解的。很难理解的东西,佛陀怎么样?必须用譬喻的方式。因为手臂向上跟向下,是同一个手臂,这个道理我们很容易理解。所以,这个譬喻就是怎么样呢?用一个浅显的事情,来譬喻一个深妙的道理:所谓的佛陀,他的本性跟我们众生的本性是不二的,只是他的因缘不同,他觉悟了。他觉悟以后,依止觉悟的心开展出他的波罗蜜的功德,显现出万德庄严。我们的本性,因为迷惑了,所以产生了烦恼障、业障、报障。但是,把这个杂染因缘跟清净因缘两个因缘都回归到原点的时候,其实我们的本性跟佛的本性是不二的,是这个道理。我们今天显出一个手臂,一个是端正相、一个是颠倒相,这是作用不同。但是如果我们今天不看颠倒相,也不看端正相,把这个手臂回归到原点的时候,就是一个手臂。就是一个手臂,它显出两个相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那么,我们今天也可以把我们众生跟佛陀作一个比较。我们今天创造出一个惑、业、苦的因缘,佛陀创造出一个法身、般若、解脱的因缘,但是,当这两个因缘都回归到原点的时候,我们两个是同一个本性的。就是,整个十法界的原点是一个——“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整个大乘佛法的信心从这个地方建立起来。我们可以重新开始,可以作生命的改造。这个就是所谓的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的道理。

丑二、正以法合。分三:寅一、直举法合。寅二、敕令谛观。寅三、备明倒因。

寅一、直举法合

我们看下一段,“正以法合”。

前面是用譬喻,佛陀以下用合法。这一段当中有三段:第一段,直举法合;第二段,敕令谛观;第三段,备明倒因。

我们先看“法合”。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知道,佛陀说我们这个身——这个身其实包括心(我们的五蕴身心)。我们的五蕴身心多诸障碍,举手投足都是跟烦恼障、业障、报障相应,这就是我们的身心。而如来的清净法身——什么叫清净法身呢?唯识学上说,是“大功德法之所庄严”。佛陀的身心世界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与解脱、与安乐相应的。我们的身心世界举手投足,一动都是痛苦、都是障碍。

把这两个身心世界一比较,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如来的法身、这种大功德法身的产生原因是因为正遍知的关系。“正遍知”是佛陀的十种通号之一,也就是一种“佛陀的智慧”。这个“正”就是讲到佛陀的根本智,能够观照我空法空的真如理而成就自身的受用。那么“遍知”——这个后得智是通达十法界的因缘果报来善巧度化众生的他受用的智慧。这个正知跟遍知,等于是佛陀的智慧。也就是说,佛陀的大功德的法身是由两种智慧所成就:根本智、后得智。我们的五蕴身心是怎么成就的呢?是由于颠倒的攀缘心。我们刚开始迷惑,然后取着,然后到处乱动,动到最后就产生了一种烦恼障、业障、报障的痛苦。

这一段经文,它所要诠释的是,为什么同一个清净本性,它会有两种结果——一个是清净法身、一个是五蕴身心呢?因为佛陀依止智慧,我们依止颠倒的心,差在这个地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