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爱趣中文>首楞严三昧经 > 第二十三讲(第1页)

第二十三讲(第1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十二页,癸八,约外道世谛对简显见性非因缘自然。

本经的修学特色,简单地讲,它是在处理生命的根本问题。就是当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我们会去布施、持戒、忍辱或者是禅定,在整个修学当中我们的心是整个修学的根本。也就是说,我们以不同的心态去做一件事情,产生的结果就不一样。

从本经来说,我们修学有两个主要的心态:

一种心态,是受外境的刺激而产生一种一时的情绪。你看有些人,他受到痛苦的刺激,突然间心开始修习善法;或者是通过某一种人、某一种话的刺激,开始去拜佛念佛。受外境人事的刺激而产生一时的情绪所修的善法,会产生一种福报——人天福报,但是不能产生解脱的力量,因为你本质是生灭的。这在佛法叫作攀缘心,由外境产生的一种心态。这个心态是我们不能依止的,因为那是生死的根本。

另外一种心态是,我为什么要修行跟外境都没有关系的,是自内心的一种愿望,因为我要成就无上菩提,我要开显我自性的功德。它是向内观照的。依止内心的愿望所动的善法会产生人天福报,而且会产生一种解脱的力量,两个都有。

所以我们整个修行的基础,蕅益大师讲,建立大乘的正见是非常重要的。什么叫作大乘正见?简单地讲,你要分别你心中什么是生灭心、什么是不生灭心,分别真妄。如果你连内心当中什么是真实的都不知道,你现在在做这件事情所依止的是生灭心还是不生灭心都没办法判断,依蕅益大师的标准你还没有资格修行。因为你根本还没有明心见性,还不知道怎么去取舍。什么心态应该是要远离的,什么心态应该多多地培养,你没办法取舍,你怎么修行呢?我们还是在生灭因缘中打转,跳不出来。

所以我们要清楚,佛陀为什么要花了三卷半的篇幅,不厌其烦地把这个金矿当中什么是黄金的本质、什么是泥沙分清楚。就是分别真妄。因为这个对整个菩萨道太重要了。如果你这个第一步错误了,后面全部都错了,后面都不要谈了。所以你看,古人见面第一句话,他不问你说,你今天拜了多少佛、持了多少咒。他问你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高明!就是你整个修行的根本是依止什么?你那一念心从什么地方来?从我的内心流露出来。正确!你这个心如果是外在环境刺激产生的,这个心就不对了。

所以,本经佛陀要处理的就是一种根本问题:一个是生死的根本,一个是涅盘的根本。你根本掌握住了,即便你在无上菩提道上走得很慢,但是至少你是怎么样?你认清路头了,你这个高公路找对了,成就只是迟早的问题。修行最怕的就是,你要北上,结果是走到南下的高公路去。那就完了,越精进越糟糕。如果你依止虚妄的根本,你越加行,虚妄的力量越大,最后——本经后面会说,跟魔境相应、跟邪见相应,因为你一开始就走错了。所以我们修行的第一步,先了解什么是真实的功德,什么只是一时的想象、一时的情绪,这个真心、妄心要分清楚。

癸八、约外道世谛对简显见性非因缘自然分三:子一、约外道简别自然;子二、约世俗谛简别因缘;子三、结显自性

好,我们看第八科。佛陀十番——从十个角度来开显我们的真实心性,这是第八番。这一番是从外道跟世俗谛两个角度来开显。这个“外道”指的是自然外道,冥谛跟真我的教法,自然外道的教法。这个“世谛”是约着二乘的、世俗的因缘的教法。从外道跟世俗谛这两种的教法来相对地简别,以开显我们这一念清净的本性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也就是说,它不是绝对的因缘,也不是绝对的自然。从外道跟世俗谛两种教法来开显这个道理。

好,这个地方有三段。第一段是约外道简别自然;第二个,约世俗谛简别因缘;第三个,结显自性。

子一、约外道简别自然分二:丑一、疑请;丑二、开示

我们看第一段,对外道简别自然。先就着外道来简别,我们这一念心性绝对不是自然。这个地方有两段:第一段是“疑请”,第二段是“开示”。

丑一、疑请

先我们看,阿难尊者心中有疑惑而请示佛陀的情况。我们看第一段。

【图一】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

这一段,是阿难尊者领纳了佛陀前面十番显见中前七番的经文所得到的一个心得。阿难白告佛陀说:世尊!诚如佛陀您前面所宣说的教法,您老人家说“觉缘”——这个觉,指的是我们心性的本体;这个缘是指心性随缘生起的作用,我们讲见分。所以这个“觉缘”等于是体用双举。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性的体用,从空间上来说是遍十方界的。为什么遍十方界?因为它无相。你看一个无相的东西,它就特别的广大。从时间上来说,它是“湛然常住、性非生灭”,它永远存在,而且没有生灭变化的相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蕅益大师说,我们这一念心性是怎么样?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十世指的是整个空间相,古今指的是时间相。我们这一念心本质上没有时间相,也没有空间相。它的本质是这样子的。这一段,阿难尊者等于是引用佛陀前面的开示,谈自己所得到的一个正确的心得。这句话是正确的。

这以下第二段。他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我们看经文。

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

这个地方,阿难尊者引用两种外道的思想:第一个是邪因缘的思想,第二个是无因缘的思想。我们先看邪因缘。邪因缘有两种思想,先看第一个。

佛陀您说我们这一念心性是遍十方界,是湛然常住、性非生灭的,那么跟这个“先梵志”——梵志的先祖,所谓的娑毗迦罗,这是六师外道的其中一个自然外道,他提出一个观念——冥谛的思想。这个娑毗迦罗得到了非想非非想处的禅定,在禅定当中能够观察过去八万大劫的整个生死流转的过程,但是八万大劫以前他就看不到了。他只看到昏昧不明的一个相貌,就认为这个昏昧不明的相貌是我们整个生命的,因为他看到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前就没有了,他就认为在八万大劫之前那个昏昧不明的状态是整个生命的根源。你从什么地方来?是从这个地方来。就把这样的一种状态叫作冥谛。就是这种昏昧的、不明的状态是生命的根本,所以叫作冥谛。这个叫作邪因缘,以这样子当作生命的因缘。冥谛,这是第一个思想。

第二种,投灰外道。这个投灰就是一种苦行外道。这种苦行外道他是把身体放在火灰上去烧。“等”,苦行外道很多,比如说持牛戒、持狗戒等等差别的种类。这种苦行外道提出什么思想呢?说宇宙间有一个真我——真实不变的我,这个我是怎么样?遍满十方界的。

这样子讲,阿难尊者就有问题了,说佛陀你说我们这一念心性是遍十方界、是不生不灭的,那么跟外道的冥谛、跟这个真我的思想到底是有什么差别?提出这一个疑问。这是提出外道两种邪因缘的思想,其次提出一个无因缘的思想。而且世尊您老人家也曾经在楞伽山开演《楞伽经》的时候,为当机的大慧菩萨来开演如此的道理。您老人家说,外道这种种性常说一切法是自然而生。外道说,为什么高山很高呢?这是没有理由的。为什么大海这么深呢?这也没有理由。为什么鸟会飞呢?这也没有理由。也就是说,这一切的万事万物是自然形成的,没有理由的,所以生命只是一个偶然。我们只有活这一生,今生死掉以后,这个偶然的因缘就结束了,就“人死如灯灭”了。所以这个外道的思想就产生一种断灭。

所以,佛陀为了破除外道的这种自然知见,宣说了因缘观,说每一件事情“事出必有因”。鸟为什么会飞,它背后有它的因素;这个狗为什么在地上行走,也有它的道理。每一件事情的背后都有它的因缘。佛陀用因缘观来破除外道的自然知见,所以说他这个因缘观不同于外道这种自然的思想、自然的境界。

所以说,这个地方阿难尊者所要质疑的,主要是这种邪因缘的思想、自然外道的思想。这是提出他的一个疑情。这以下请佛开示。我们看经文:

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我阿难尊者身为一个凡夫,依我的观察,这个觉性——现前一念心性,它应该是自然而有的。佛陀您说“众生本具”而且是“非生非灭”,远离一切凡夫的虚妄分别跟种种颠倒之相,所以看起来似乎并不是因缘而有。那么这样子讲,这个现前一念心性跟外道的自然理论到底有什么差别呢?请慈悲的佛陀开示这两种的差别,使我们凡夫不落入外道的邪见,而获得真实的、微妙觉悟光明的心性。这一段,等于是阿难尊者提出了自己对这一念心性、这种自然的思想的一个疑情。

丑二、开示

我们看丑二,开示。

【图二】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

“佛告阿难”,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我现在依止种种的善巧方便,用前面七种方便法门来开示、来破妄显真、来显现这一念心性,而且我是以一种大乘了义的真实教法来告诉你,而你现今不但尚未开悟,还把它当作是一种自然的道理。这一段话,这个“汝犹未悟,惑为自然”,古德的注解说,这一段有一点诃责之意。佛陀就说了,阿难,假若我们这一念心性是如同外道所说的自然,那你应该要详细地分明它是以什么为体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个地方我们先说明一下。外道提出了冥谛也好,真我也好,它一定有体性,有它的相状。比如蕅益大师说,冥谛是以昏暗跟虚空为体。他说冥谛是怎么样?以广大的虚空,而且是一种昏暗不明的相状来当作它的体相,一定有一个相状。那么真我呢,蕅益大师说是以虚空跟光明为体。什么叫真我呢?第一个,它是广大的虚空;第二个,它是一种光明相。所以,外道提出一种自然的理论来当作生命的根源,它们的特色是一定有一个相状,他会明确地指出什么相状出来,就是它的体相。那么你说我们这现前一念心性是等同外道的自然,那请你讲出来,这一念心性是以什么为自体?因为身为自然的体,一定有它的相状。那请你把它的相状明确地指出来,你不要含糊笼统。

这个时候,佛陀就继续地来开示。

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佛陀说,你姑且来观察我们这微妙光明的一念见性——身为一个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到底它是以什么当作自然的体相呢?这一念心性是以光明之相为它的自体,还是以黑暗之相、还是以虚空之相、还是以阻塞之相为自体?古德说,宇宙万法,这四种相状就表达无遗了,就是光明相、黑暗相、虚空相、阻塞相,一切万法不离开四种相状。这以下佛陀就正式地破除阿难尊者的疑惑。

他说,阿难,假设我们这一念心性是以光明相为自体——什么是现前一念心性?哦,它是光明的。好,你只要讲出这句话,就有问题了。心性以光明为自体,也就是说,当光明消失的时候它就应该消失。因为它以光明为自体,光明有,它就有;光明没有,它就没有。一旦光明消失了,你现在走路走到黑暗的地方,糟糕了,你是以光明为自体,暗相现前的时候、光明消失的时候,你的心性也消失了。因为它以光明为自体,那你就应该看不到暗相了。这跟事实不符。我们到光明的地方看到光明,到黑暗的地方也看到黑暗。所以这跟事实不符,不能够说以光明为自体。你说以虚空为自体,那你就不应该见到阻塞的地方。因为它以虚空为自体,虚空消失了,你心性就应该消失了。但事实上,遇到了阻塞的物件,我们还是可以看到阻塞啊。乃至于以暗相为体等等。所以也就是说,你以暗相为体,那么暗相消灭的时候、光明出现的时候,你的见性就断灭了,你就见不到光明了。

这个地方就是说,身为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它跟外道的自然有什么差别?它是无相的,它离一切相。我们常常说它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其实“清净本然”只是一个概念,你不要以为说“清净本然”就是以干净为相,不是。如果以干净为相,我们凡夫不干净,那你心性不是消失了吗?不能这样讲。清净只是一个代表,就是它是无相的,它是离一切相的。我们今天有相以后,我们的作用就产生很大的障碍。你看,一个杯子,这个杯子装了水以后就没有什么作用了。如果这个杯子是空的,你就可以装水,也可以装咖啡,装普洱茶,都可以。因为什么?因为它空嘛。因为它空,它才能产生无穷的、随缘的、广大的妙用。你看外道的真我也好,冥谛也好,都没什么作用的,因为它有固定的相,它哪有什么作用?

当然,我们凡夫的心中是有相的,有我相、法相,我执产生我相,法执产生法相。换言之,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有能所,能受用的叫作我相,所受用的叫法相。比如说我看这个花,诶,这个花很漂亮。有一个我相,能受用;有一个花的法相。就产生能所。有能所就怎么样?开始造业了。

你看我们分析人性。我们先不谈佛性,先讲人性。佛性一念妄动以后产生人性,人性以后它是怎么样?它有相状,唯识学说“我相、法相”。你看美国人的我相,他们个性比较开朗,比较积极;东方人的我相比较含蓄,比较保守。你看美国人,他有什么样的好处、什么优点,他一定要表达出来的。他刚刚学会唱歌,刚刚学会某一种技巧,他一定要在大众里面把它秀出来。那美国人认为也很正常,就是你有好处要表现出来。所以美国人的我相——以一种开朗进取产生他们民族的特性,就是追求一种坦诚,直接表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