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爱趣中文>黄帝内经的简介 > 第75章 刺真邪 第七十五(第2页)

第75章 刺真邪 第七十五(第2页)

黄帝说:刺节提到彻衣,先生却说是针刺各阳经的奇穴,没有固定的部位,希望能详细听听。岐伯说:这是因为阳气有余,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就会产生内热,阳气有余就会产生外热,内外热邪相互搏击,就像怀中抱着炭火一样,身体外部怕绵帛靠近,不能近身,也不能靠近席子。腠理闭塞,就会无汗,舌干唇焦,咽干口渴,饮食不辨好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黄帝说:好。如何取穴呢?岐伯说:取天府穴、大杼穴三次,再刺中膂穴,以泻去热邪,补足手太阴经,以泻去自汗,热邪去,自汗止,比彻衣还快。黄帝说:好。

黄帝说:刺节提到解惑,先生却说是要完全了解调和阴阳,补泻有余和不足,使偏颇的恢复平衡,我不明白如何解惑。岐伯说:风邪侵袭人体,血脉就会偏虚,虚者正气不足,实者邪气有余,虚实夹杂,就会出现身体倾倒,俯仰困难,不知东西南北,忽上忽下,忽反忽覆,颠倒无常,比迷惑还厉害。

黄帝说:好。如何取穴呢?岐伯说: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使阴阳平衡,用针如此,比解惑还快。黄帝说:好。请把这些内容收藏在灵兰之室,不要轻易拿出。

黄帝说:我听说刺法有五邪,什么是五邪?岐伯说:病有痈肿的,有肿大的,有小的,有热的,有寒的,这就是五邪。

黄帝说:如何针刺五邪呢?岐伯说:针刺五邪的方法,不过五种,痹热可以消散,肿聚可以消散,寒痹可以温通,小者可以补益;大者必须泻去,请让我说说其方法。

针刺痈邪,不要迎着肿处,要改变患者的性情。如果不能出脓,就应该改变针刺的部位,离开原来的地方,使邪气散去,否则痈肿就会扩散。对于各种阳经经过痈肿的部位,都可以取穴泻邪。

针刺大邪,要逐渐泻其有余,使其正气更虚。针刺时要疏通其气血,针其邪气所在的部位,肌肉要亲自观察,不要使针反其真,要针刺在分肉之间。

针刺小邪,要逐渐补益其不足,使其无害。观察其所在的部位,迎着邪气的边界,远近都要取穴,使其不得向外侵袭,然后针刺分肉之间。

针刺热邪,要使其散热,出游不归,就没有病了。要为其开通门户,使邪气得以排出,病就会痊愈。

针刺寒邪,要逐渐使其温暖,慢慢进针,慢慢出针,以使其神气内守。门户已经关闭,气机不分散,虚实得以调和,其气就可以保存。

黄帝说:官针是怎样的?岐伯说:针刺痈肿,用铍针;针刺大邪,用锋针;针刺小邪,用员利针;针刺热邪,用才针;针刺寒邪,用毫针。

让我再解释一下,针刺的道理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符,人体与天地相参合,所以可以作为解释。下面有渐洳的湿地,上面就会生长出苇蒲,这就是根据地势的高低来判断气血的多少。阴阳就是寒暑,热则雨水增多而在上,根茎少汁,人气在外,皮肤松弛,腠理开泄,血气减少,大汗淋漓,皮肤润泽。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密,腠理闭塞,无汗,血气强盛,肌肉坚涩。在这个时候,善于治水的人,不能在冰上行走,善于穿地的人,不能在冻土上挖掘,善于用针的人,也不能在四肢厥冷、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的情况下取穴。所以治水的人,必须等待天气温暖,冰释冻解,然后才能行走,土地才能挖掘。人脉也是如此。治疗四肢厥冷的人,必须先用熨法调和其经脉,然后用手掌和腋窝、肘部和脚、颈部和脊背来按摩,使火气通达,血脉运行。然后观察其病症,脉象润泽的,用针刺使其平复;脉象坚紧的,用针刺使其破散,邪气下泄则止,这就是所谓的解结。

用针的关键,在于调气,气积于胃,通过经络而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胸中,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所以四肢厥冷的,是因为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不经过火调,就不能取穴。用针的人,必须先察其经络的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观察其应动的部位,然后取穴针刺。六经调和的,就叫不病,即使有病,也叫自愈。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的,这必然是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使它不通,观察到横络,用针刺泻之,这就是所谓的解结。

上寒下热的,先针刺其项太阳经,留针时间要长,针刺后再用熨法熨颈项和肩胛,使热气下行而合于该处乃止,这就是所谓的推而上之。上热下寒的,观察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的,取之,邪气下泄则止,这就是所谓的引而下之。大热遍身,狂言妄见妄闻的,取足阳明经和大络,虚者补之,血实者泻之。让患者仰卧,医者居其头前,用两手四指挟持按颈动脉,久持之,然后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再如前法操作,热去则止,这就是所谓的推而散之。

黄帝说:有一种脉象,会出现几十种病症,有的疼痛,有的痈肿,有的热,有的恶寒,有的瘙痒,有的痹痛,有的麻木不仁,变化无穷,这是什么缘故呢?岐伯说:这都是邪气所导致的。

黄帝说:我听说气有真气、正气、邪气。什么是真气?岐伯说:真气是由天所赋予的,与谷气合并而充满全身。正气是指正风,从一方来,不是实风,也不是虚风。邪气是指虚风伤人,其伤人较深,不能自行排出。正风伤人较浅,与人体的正气合并而自行排出,其气来势柔弱,不能战胜真气,所以自行排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虚邪侵袭人体,会使人感到恶寒战栗,毫毛竖起,腠理开泄。如果邪气深入,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就会形成痈肿。如果邪气与肌肉相搏,与卫气相争,阳气胜者,则为热,阴气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散失,真气散失则为虚,虚则寒邪在皮肤之间搏结。邪气向外散,腠理开泄,毫毛摇动,气往来行,则为痒。邪气留而不去,则为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

虚邪弥漫于身体的一半,如果邪气深入,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散失,邪气独留,就会生偏枯。如果邪气较浅,就会出现半身疼痛。

虚邪深入人体,如果寒与热相互搏结,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会出现骨痛肉枯;热胜其寒,则会出现烂肉腐肌而成为脓,内伤于骨,就会形成骨蚀。如果邪气聚于筋前,使筋屈而不能伸,邪气留而不去,就会形成筋溜。如果邪气有所结聚,使卫气留住,不得返回,津液久留,就会与邪气合而形成肠溜。时间长了,就会形成昔瘤。用手按之柔软,是已经有所结聚,邪气留住,津液停留,邪气侵袭,使病情日益加重,接连积聚,就会形成昔瘤。用手按之坚硬,是邪气结聚较深,内中于骨,邪气与骨气相并,日益增大,就会形成骨疽。如果邪气结聚于肉中,宗气留住,邪气留而不去,有热则会化脓,无热则会形成肉疽。所有这些邪气,其病没有固定的部位,但都有固定的名称。

(三)《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主要内容如下:

针刺五节:

振埃:是针刺浅表的经脉,以治疗阳气上逆的阳病。其适应证为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出现胸部胀满、呼吸急促、喘息有声、坐卧不安、害怕埃尘烟雾、喉咙噎塞等症状。针刺穴位为天容穴,若咳逆上气、胸痛则取廉泉穴。取天容穴时,针刺不过一寸;取廉泉穴,看到病人面部血色改变时即止针。

蒙:针刺六腑的腧穴,以治疗腑病。主要用于治疗耳不能闻、目不能见的病症。具体操作是在中午时针刺手太阳小肠经的听宫穴,使针刺感应到瞳子,且耳内能听到作响的声音。针刺时,用手紧捏住鼻孔,然后闭住口,怒腹鼓气,使气上走于耳目,耳内会在针刺的同时出现声响。

去爪:是刺关节的支络。适用于因饮食不节、喜怒不时,导致津液内溢,下注于阴囊,水道不通,阴囊日益胀大,俯仰、行动不便的病症。这种病是水液蓄积,上下水道不通调所致,用铍针砭石治疗,因治疗目的是消除积水,像修剪多余指甲一样,所以叫去爪。

彻衣:是遍刺六腑之别络。用于阳气有余、阴气不足所致的病症。患者阴气不足产生内热,阳气有余又有外热,内外热相互搏结,热得像怀抱炭火,怕穿衣服、盖被子,甚至怕人靠近身体、身体沾席。腠理闭塞,汗不得出,舌干咽燥,口唇干裂,肌肉枯槁,饮食不知好坏。治疗时先针刺手太阴肺经的天府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穴各三次,再刺膀胱经的中膂俞泻热,然后补手太阴经和足太阴经,使热退汗稀。

解惑:是根据阴阳的变化机理,补不足、泻有余,使偏颇的阴阳归于平衡,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大风侵袭身体,导致血脉偏虚,出现身体失衡、颠倒无常、迷惑等症状。

五邪之刺:

提出五邪的概念,即病有持痈者、容大者、狭小者、热者、寒者。

针刺五邪的方法:

刺痈邪,不迎着痈的部位针刺,要改变病邪的性质和病位。若不能得脓,就更换针刺部位,使病邪不能留于原处而消散。凡是阴阳经脉经过痈肿部位的,取其所属经脉的腧穴泻之。

刺大邪,要逐渐削弱其邪气,针刺泻其有余,使邪气渐虚。针刺肌肉丰厚处的穴位,不要损伤正气。

刺小邪,要补益其不足,以无害为原则。根据病邪所在部位,在其边界进行针刺,使正气能到达病处。

刺热邪,要使热邪外泄,为其开通门户,让邪气得以外出,疾病才能痊愈。

刺寒邪,要逐渐使阳气恢复,用徐缓的针法,达到调和神气的目的。

官针之法:介绍了不同的病症应使用不同的针具,刺痈用铍针,刺大邪用锋针,刺小邪用员利针,刺热邪用镵针,刺寒邪用毫针。

解结推引:强调人体与天地、四时相应,治疗疾病要根据人体气血的变化规律。如治疗厥证,要先熨烫调和经络,使火气通畅、血脉运行,然后根据病情针刺。还提到上寒下热、上热下寒、大热遍身等病症的针刺方法。

主题:主要围绕针刺的方法、适应证以及不同邪气所致病症的针刺治疗展开,重点探讨了针刺五节、五邪之刺等针刺理论和方法,强调了针刺治疗要根据病情和人体的生理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情节:以黄帝与岐伯的问答形式,逐步展开对针刺理论和方法的讨论,黄帝不断提出疑问,岐伯详细解答,通过具体病症的分析和治疗方法的阐述,呈现了针刺治疗的具体应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整体观念体现在将人体与天地、四时相联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辨证论治则体现在根据不同的病症、邪气性质和人体的阴阳气血状况,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和穴位进行治疗,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治愈疾病的目的。

二、对古文深度解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