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皇帝不置可否,悠悠开口:“汝等也说是嘉靖年间。”
“朕怎么记得,嘉靖年间已经清丈过皇庄了,单是宫里退还百姓的田亩,就有两万一千余顷。”
也不知道出于什么想法,皇帝再度问。
话刚出口,身后的张宏立刻接话:“陛下,确有其事。”
“清还田亩之后,内廷只留了仁寿、清宁、未央三宫官地,加起来也不过六十三处,计地一万六千一十五顷四十七亩零。”
士绅有士绅的态度,外朝有外朝的态度,内廷自然也有态度,张宏这一番附和,就是内廷的态度。
毕竟皇庄可是内廷切切实实的进项。
不管下面贪了多少,也别说害了多少百姓,钱可是真的送进宫里了。
再者说,也不是没退过田,这才多久,又退?
而且当初也不只是退地了,甚至租子也被世宗皇帝重新定了规矩,从每亩八分银,降到了每亩三分。
乃至上下其手的中间环节,也迎来了大裁员,“而皇庄之名,及管庄内官俱罢”。
其余的什么戚畹“清夺隐冒庄田万六千余顷”,以及宗室“但存藩封初请庄田,余者清还”,那更是数不过来。
短时间,似乎也没有再来一次的必要——至少司礼监是这样想的。
这事秦延谏当然再清楚不过。
他当即抬起头,连反驳带解释地朝皇帝回道:“陛下,世宗皇帝毕竟精力有限,清田不过数年,奸宦们便失了约束,再度故态复萌!”
说罢一句,秦延谏厌恶地看了一眼张宏。
“单说皇庄,嘉靖二十年后,龙兴之地承天府,皇庄再度增至三万四千九百倾!彼时的民田,甚至不过一万九千四百余顷!”
“嘉靖三十九年,御史王廷瞻奏皇庄侵占,世宗斥以予民,暗中却为奸宦蛊惑,中旨令其仍旧!”
张宏眼观鼻鼻观心,这种指着太监骂皇帝的戏码,他早就习惯了。
只听秦延谏继续说道:“……东昌、兖州几度抄家,以及奸人献田,境内闲田,如今竟多为皇庄!”
“及至先帝,嗣位二年,未尝接见大臣,却亲收皇庄子粒。”
“而内臣肆虐敛财如蝗虫过境,无不以皇帝为名,恣意扩张皇庄,白夺百姓田土,夷坟墓,毁房屋,斩伐树木,于是百年土著之民,荡失产业,抛弃父母妻子。”
“朝臣凡有奏皇庄事,不过‘疏入,不报’四字而已。”
“陛下登基以来,动辄抄没百官田地为皇庄,单是万历元年,抄没孙一正、张涍等十余人,便有近千倾!”“往后年年如此,抄没少则数百,多则上千,竟从无归还百姓。”
“积年累月之下,当初的一万六千倾,如今数倍何止!?”
说到最后,秦延谏的语气中更是带上了愤慨!
许国本是事不关己仰着头,此时闻言,忍不住摸了摸脖子,却是心思没在什么皇庄上,而是对皇帝抄家敛财这事心有戚戚——他这种大户出身最怕敛财式问罪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学生说的也不无道理啊。
被说服的似乎不止许国一人,何洛文看了一眼张宏,又看向皇帝,欲言又止。
“咳。”
一声轻咳。
却是王锡爵出面打圆场:“即便心忧时弊,也不是你们詈骂君父的理由。”
汪宗伊同样颔:“陛下,该罚还是得罚。”
表面在求降罪,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在暗中求情。
当然,这是因为皇帝一度以来讲道理,两人才会这样表态。
否则朝臣恐怕都懒得开口。
当初成化时,仁寿太后的皇庄与民争田,闹到宪宗皇帝那里,结果可不怎么见得光——宪宗皇帝竟然“欲徙民于塞外”。
张宏见吏部尚书、礼部尚书接连站到对面去了,眉头微皱。
这些文官,遇到事时,总是这般靠不住。
他难得语气带上阴阳,开口道:“诸位看来对内帑的产业意见不少。”
几名朝臣不约而同朝他看去。
意见这个词相对来说比较中性,总归都有自己的意见,自然不少。
但在出巡的时候使用,往往有不同的意思。
概因前年皇帝与辅张居正才一同批示过“从公阅视,据实以闻,不必另出意见,反滋多事。”
所以,这位司礼监大太监是在讽刺朝臣滋生事端。
不过太监在皇庄一事上的立场,朝臣早有预料,也并不动怒。
汪宗伊当先回呛道:“张大珰这话自然没错,治政,岂不就是要各抒意见,求同存异?”
当然,这也是皇帝的金口玉言。
用近来流行的话来说,诉诸权威是儒生的老本行,不是太监学了点歪门邪道就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