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此时,师旅的战士们经过两天一夜的急行军,终于与一团后勤保障部队汇合。
一团作为重装合成部队,擅长攻击作战,而所攻占的区域则需要普通步兵来守卫。
否则的话,用一团来守城,负责治安,那无疑是大才小用。
这个守护胜利果实的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旅的肩上。
他们是从晋城方向绕行过来的,和当初一团走的路线一样。
顺便还将解了物资中转站之围。
原来,在李云龙疾驰向灭兽谷内口的同时,赵刚则带领着一支后勤保障部队,悄然抵达了那个曾经繁忙的物资中转站。也就是一团刚刚抵达灭兽谷外的时候建设的那座物资中转站。
中转站内,弹药与给养物资堆积如山,每一箱物资都承载着对前线战士的深情厚意。
然而,曾经这片区域长期被鬼子侵占,如今却成了我军的重要补给站。这一带残留的膏药探子自然不少。
一团的装甲车又曾在此匆匆而过,留下的痕迹自然更加难以逃脱膏药探子的鼻子。
果不其然,一个联队的膏药精锐与一个师的黄鞋军,如同饿狼般扑向这块肥肉,企图将物资中转站据为己有。
若换作李云龙在此,或许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撤退,利用那神秘的系统空间将物资悄然转移,甚至不惜以炸毁物资为代价,只为保全战士们的生命安全。
在他看来,这些在别人看来巨量的物资,只要杀几十头鬼子换来的金币就够兑换了。
但命运的安排让赵刚站在了这个十字路口。
他没有李云龙那般的系统空间,更无法轻易割舍这些宝贵的物资。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坚定的决定——坚守。
他迅集结了后勤保障部队,包括铺路架桥分队的战士们,准备利用中转站内的丰富资源,和领先于这个时代一个世纪的智能自动工程机械,构建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在老百姓的热情支援下,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防御工事建设迅展开。
一天一夜,不眠不休,三十几个钢筋混凝土碉堡拔地而起,它们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三条精心设计的防线上,彼此间通过错综复杂的地道紧密相连。
每个碉堡内都安装了绿净系统;地道内设有通风系统、绿净系统、电系统、控制中心等等。
同时,赵刚还下令将大部分物资转移至早已准备好的数个大型地下仓库中。
这些仓库并非一朝一夕建成,而是早在攻占此地之初就已开始筹建。原先的想法是等我军撤离后,在这里埋上巨量炸药,当鬼子来打扫战场时收割一波。
后来我军改变了计划,没有撤离的打算,反而还要坚守物资中转站,所以就进一步将其扩大、加固,改造成了地下仓库。
如今,它们终于派上了用场,为防守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
而最令人称奇的是,六十部先进的无人狙击单元被巧妙地布置在三道防线的各个角落。它们如同隐形的守护者,静静地等待着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随着防线的稳固与物资的安全转移,赵刚深知,这场战斗将是一场硬仗。
在这片被战火洗礼的土地上,他将与战士们并肩作战,共同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土地。
从士兵素质来说,我军占有绝对优势,哪怕赵刚所能指挥的只是后勤保障部队,而非主力作战部队;而装备质量和数量更是与敌人有着天壤之别,我军是天,敌人是壤。
但我军的劣势是兵力不足,而且躲在碉堡内战斗,无法主动出击,较为被动。
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困难是:缺水。